从大理到丽江,车要在山路上走4个多小时。很多的弯,很多的路段一边是山,一边就是直切下去数十米的悬崖,所以我毫无悬念地一连目睹了两起翻车。好在翻车的地方落差顶多2米——对于类似的小事故,司机同学一定是见得多了,感觉不到车速有一星半点的粘滞。

说到云南的司机,真有特色,个个能说会唱,从当地风土人情到沾点色的小笑话,可以不停歇地闹上一路,直闹得一车的人个个精神抖擞,嘴咧得象片开撑了的百合。

车窗外,蓝天白云,青山绿野,长得很童话的小树在山路边天真地列成了排。有时候是一片水,有时候是戴着草帽的当地人赶着三五只黄牛贴着边慢吞吞地走,有时候是一座白族小村落,家家户户的房顶都趴着张牙舞爪的石头貔貅。阳光彻底而纯净,毫无保留地拥抱着这片土地——仿佛有一只巨大的手在窗外耐心地向后拉动已经制作好了的风景样片,我的眼睛每一秒种都会带给我安静的惊喜。

 

这是一座千真万确的银山,盛产银矿。听说开采口就在保证让游客看不到的后山。

有一片约2、3米高的小山坡,满坡葱绿,衬着晴天白云,画一样的美好。但是仰视坡顶,在绿色和蓝色之间,斜列着三三两两的石头棺材,拱形的顶,灰白色,石棺的表面有风化的痕迹,不知道它们在这个山坡上站了多少年。想拍,被炮炮坚决地阻止——听说这样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拍的。

到达丽江近郊,远远看到传说中的玉龙雪山,听司机介绍,它是北半球最靠近赤道的山脉,全山13峰,原本峰峰终年积雪不化,但是由于大量伐树造路,修建大小索道,如今就只有秋冬二季能见到大面积的积雪了。

玉龙雪山的主峰从正面看去象极了一把展开的折扇,峰高5596米,山势又极险峻,所以被叫作“扇子陡”,至今都还没有人攀上去过。

雪山脚下,有一片非常空阔的黄土地,据说曾经是二战时驼峰航线的临时中转站,也是空难频发的危险地带,当年的老美飞行员把这里称为“铝谷”,因为即便在空中,也能够清楚地看到坠毁的飞机碎片在日光下折射出的刺目光芒,而终年积雪的玉龙雪山,则是这条死亡航线上昼夜不熄的航向明灯。

时至今日,这里已经看不到任何战争的痕迹,剩下的只是无边无际、吞没一切的平和与宁静。

东巴谷很象昆明的民族村,只不过更原生态一些。不大的区域里,以匠人街为主线,集中了纳西族、傈僳族、它留人、普米族、藏族、羌族的特色民居和生活风情。谷口一条长长的石头墙壁上,铸满了著名的东巴文字——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的古象形文字。

纳西族的男人是不用操持生计的,听说他们一辈子只需要专心琢磨七件事:琴棋书画烟酒茶。这一专不要紧,居然就专出了名满江湖的东巴文化。

东巴教图腾,面具以及盘绕在柱子上的蛇。淳朴蛮荒的雕刻风格,充满了不容忽视生命张力。

约略记得左边是男柱,右边是女柱,不是遵循天下通行的“男左女右”法则,而是因为右边的柱子比左边的柱子多了两条刻痕——在纳西族,为了生存,一个女人所做的远比男人要多得多。

导游建议我们有时间的话不妨赶个当地的早市,在早市上,可以见到两个纳西女人就能手脚利索地杀掉一头猪。

“东巴”在纳西语里,是“智者”的意思。这就是位老“东巴”。炮炮妈妈请他为我们写了两张祈福的纸条,正面是画符一样的东巴文,背面是汉文释意。写完,他双手递给我们,客气地合十示意。

贯通整个东巴谷的匠人街,青石板路,不经雕琢的木结构的沿街小铺。《一米阳光》的拍摄地之一。

我在这条街上淘到非常拙朴可爱的纳西泥娃娃。

我不能记清他们分别都是什么族,用舌头舔火以消灾求福的巫师,街边一边织着土布,一边对着镜头合作地挥手致意的老婆婆,坐在土炕上专心致志抽旱烟的男人,清扫着院落的女人们。这里不是他们的家,这里只是展现给游客看的一个小小秀场,但是他们真挚,投入,好象这原本就是他们一天一天过下去的生活。

在摩梭族的正房里,几乎都趴着这么一头黑漆漆的猪——一头死猪,被掏空了内脏,抽掉了骨头,在腔子里抹上了盐和各种各样的香料,然后就这么经年累月地趴在主人的屋子里,导游说,趴满6年这肉就可以生吃,人称“琵琶肉”,是摩梭人很爱的美食,而这一头,已经趴了8年了。

这头猪还是摩梭人行成人礼的重要道具之一,缺之不可。摩梭孩子长到13、4岁光景,就要一脚踩着它,一脚踩着粮食,等待祖母为男孩子穿上裤子,为女孩子穿上裙子,表示从此长大成人,可以开始社交活动。

所有的镜头都对准了这头地位显赫、举足轻重的猪,快门激动地频频闪动,我也是其中之一。只是,这么黑乎乎、油腻腻,硬地能砸死人的一堆肉,居然切一片下来之后,就能够直接送进嘴里——想了又想,始终不能接受。

东巴谷的下一站,慕名已久的束河古镇,《千里走单骑》的拍摄地。到的时候已临近傍晚7点,但是和云南其他地方一样,这里天光仍亮。

导游介绍,古镇兴于唐代,是纳西族较早的聚居地,木氏土司统治时期的三大古城之一,昔日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和红透半边天的丽江大研古镇相比,它分外地幽静,慵懒,原汁原味,与世无争;岁月怜惜地对它放手,许多明代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而过往的脚步,到了这里都会情不自禁地放慢,去契合千年之前的妥帖和悠闲。

 

街边一家客栈的名字非常有意思,“烤太阳客栈”,听得整个人都忍不住懒洋洋起来。

源于玉龙雪山的水流同石板路,就如同铁路的两条铁轨,紧紧相随;水下,卵石清晰可见。

在石街的尽头意外发现一潭水,绿荫环抱,波澜不兴,有鱼在水里娴静地来去。宁静美好,简直不象在人间。

真想变成束河的土著,从此再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