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亲王给他家马小烦列过一份书单,我看了手痒,也给毛线列一份。

我爸爸/我妈妈

在毛线的婴儿期,书籍纸张等同于牙胶,是用来撕和啃的,大部分简单图形认知的小册子到现在已经尸骨无存,但是这两本是她早期藏书里的特例,完好地保存至今。绘本本身其实不具备故事性,就是用简单的语言配明快的画,把爸爸妈妈这两个角色挨个狠夸一遍,讲的时候需要加一点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解释和强化,毛线狠喜欢,尤其《我爸爸》。形象更蠢萌一点,每次一念到爸爸把大灰狼赶出去那一页,她就咯咯笑个不停,跟着我一起指手画脚做赶出去的动作。

她对动物的认知,可能也是起源于这本绘本吧,比如河马,大象,这些笨重的大家伙通常不被女孩子喜欢,但毛线一直爱得心心念念。

雪人

雪人的画风之清新美好,是连粗线条的炮炮都叹为观止的。虽然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字,但是精细的分镜已经足够把故事说得明白好懂,

在我看来,这是个温情和略带悲伤的故事,有了生命的雪人被邀请参观了男孩的整个屋子,甚至偷偷试戴了爸爸的帽子,尝了面包和熏火腿,作为交换,它带男孩在夜空低飞,俯瞰沉睡的城市;早晨男孩醒来,追出门去,看到的却是他的新朋友,已经在日光中融化地不成形状了。

我觉得这个故事在纯粹美好的友情之外,还蜻蜓点水般地透露了一点点沉重的东西给孩子,失去,离别,这些都是成长中避不开的东西,能直视和面对,才有可能成为人生赢家吧。

当然跟毛线讲不到那么深,只是单纯地描述,她也可能只是单纯的喜欢大幅大幅的好看的图案,但不管怎么说,她喜欢,愿意把一个故事听完。

不一样的卡梅拉

这是一套被推荐烂了的绘本,光环罩顶,好评如潮,但是!毛线兴趣缺缺,通常不能一次听完整个故事。虽然说适合2到10岁阅读,但对一个普通的2、3岁孩子来说,可能情节还是复杂了,篇幅也略长了,也可能是英译的角色名字不能让中国孩子有代入感。

不过内容本身很不错,现在毛线3岁半了,应该逐渐能听长一点的故事了,上周第一次一次性完整地讲完了其中的一本,《我好喜欢她》。

蜡笔小黑

毛线非常非常喜欢的一本,从2岁半到3岁半,从不会说话到能自己磕磕绊绊地复述,有一段时间,她每天都抱着这本书上床,念完一遍,还要求“再说一遍”,真的是百看不厌,她也从单纯接受的听,到提出自己的各种问题:为什么黄蜡笔跑出来了,别的蜡笔不跑;为什么别的蜡笔是圆眼睛,蓝蜡笔却是长眼睛,都是和故事本身无关的问题,犯了处女座抠细节的毛病,但我对此欢欣鼓舞,她学会观察了。

我喜欢做的事系列

印制非常精良,小兔子造型非常萌,最重要的,在常见三观的引导之外,它还理直气壮地给出了我小时候爸妈绝对不给的鼓励:我喜欢玩!我喜欢自己!对被以大局为重、集体利益优先和爱劳动爱学习才是王道,玩就是玩物丧志的反人类言论熏陶下长大的我来说,这两句话简直到了振聋发聩,掷地有声的程度。

往前追溯60年,这60年的教育都是忽视个体、违背天性的,明明都是人,却被灌输抽离了人性才是对的好的,怎么可能不畸变不扭曲?强行逆转导致的强力反噬,也不知道需要穷几代之力才能真正消弭。我也不指望别的,就盼着毛线以后在碰到自己该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不用藏着掖着,敢于大大方方地说出来,就可以了。

呜呜,肚子好饿

也是有乌泱泱十几大本的套书,跟着点读笔一起弄回来的,一开始并不看好,觉得是鸡肋的赠品之流,后面发现毛线还挺喜欢。故事简单,传递的信息也简单,生活常识,事物的辨别认知之类的,不过画面挺精细,因此也属于毛线的再说一遍系列。

大致这些,其他想到再添。

这份书单纵横42个月,囊括了毛线所有喜欢的书目或者系列——码起来半书架,细数数其实也不多。毛线目前为止不算个爱看书的,至少还不能独立阅读,但我多期望她能长成为一个手执书卷颔首低眉的翩翩淑女——想太多了。